首页 / 盖雅观点 / 优秀管理者的三个心智模式

优秀管理者的三个心智模式
盖雅2021 年 9 月 8 日


文 | 周婧婧

这是盖雅学苑第280篇原创图文

本文共4341字,阅读约需7分钟


很多业务能力很强的管理者,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

自己是团队的主心骨,是创意和资源的主要来源,是保障各大项目有效推进的核心推动力,甚至直接承担了团队中的大比例任务。管理者一边享受这种“掌控”的感觉,一边却将自己推入了疲惫不堪、工作生活平衡被破坏殆尽的境地。

“累死将军,三军不动”的团队困境背后,是需要转变的管理者。

从“我”到“我们”,从“依赖自己”到“与团队相互依赖”,这样的飞跃并不容易。而实现这种飞跃的阻碍,可能来自管理者的内心:

他的心智模式足够成熟吗?他的管理假设是什么?他能否觉察自己内在的设定,以及这些设定是如何影响团队的?今天,我们聊一聊想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三种心智模式,需要更新的三种管理假设。


01/道理都懂,为什么偏偏做不到?

我们先聊聊,管理到底是什么?

通俗的说法是,管理是通过别人完成绩效。

怎样通过别人完成绩效?传统方式是直接发号司令,并通过“胡萝卜 大棒”,威逼利诱“操控”员工完成任务。然而,这个方式正渐渐失效——新生代员工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不愿意受到权力的约束;同时,对于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他们的智慧足以对付管理者设计的任何控制制度。

更有效的方法是,激发他人的责任感。

管理书籍中介绍了很多“激发责任感”的方法和策略:要学会授权,要创造有意义的工作目标,要让员工做更完整的工作,要使员工发挥多样化的技能,要及时反馈,要公平公正……

但知易行难,道理都好懂、工具也不难学,有效付诸实践却是另一回事。

为什么会这样?核心在于管理者的心智模式。

以上的诸多“要”,主体或承接对象都是管理者。而影响管理者言行的,是他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是什么?它好比一台电脑的操作系统,是管理者表面言行背后的“底层逻辑”。不切换操作系统,很多“功能”就难以奏效。(员工都有一种识别管理者“真正意图”,并据此调整自己反应和行为的天赋)

但改变心智模式并不容易——毕竟,旧有的模式是如此习以为常、舒适自在,且往往在过去帮助管理者获得了成功。它固若金汤,乃至我们深陷于自己的固有设定中,也毫不自知。


02/旧设定:“这个人不行”

新设定:“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意愿和资源”

这种新旧设定的区别在于,管理者是否拥有“相信别人”的能力。

“相信别人”是非常稀缺的能力,企业管理中更是如此。

一次饭桌上,有位创始人说非常清楚公司这个阶段,自己需要更加授权,但奈何不了内心的“管理洁癖”。稍微授权了,就觉得“这个人不行”,然后忍不住插手。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也有这样的困惑。8月份她在某峰会上再谈接班人问题,她说:“我曾经对几个人是抱有希望的,但权力一旦释放给他,就发现不太行。”中外管理传媒社长及总编杨光还专门写了篇文章,标题叫《董明珠总觉得接班人不行,原因何在?》,暗示董小姐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所谓“管理洁癖”,也许来自管理者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他们通常拥有更多的经验,更了解公司的运营,更熟悉如何达成任务。从自身的体感和经验出发,会觉得任务的难度更小、任务需要的时间更少、任务的完成质量应该更好。

但如果用谁都发现“这个人不行”,问题是不是在于,这就是你的初始设定?

仔细觉察下,“这个人不行”的声音是否经常在你脑中出现?有了这个评判后,你通常会做什么?当你带着这个判断“发号司令”或“直接插手”后,这个人是不是确实如你所愿“不行”?

奈飞说“只招成年人”,很多企业管理者深以为然,恨不得马上把公司中那些“歪瓜裂枣”全部换成成年人。但对于大多数管理者,相比“只招成年人”,先把下属“当作成年人”、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可能更加迫切。因为,员工会天然地根据管理者的模式,选择自己的模式——如果管理者习惯以教育和训导的“家长”状态出现,下属就会退回到“儿童”的安全模式中。

所以,与其说管理者遭遇了“这些人不行”;不如说是他选择了“这些人不行”的设定。

相比“这个人不行”,新的假设是“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意愿和资源”。事实上,每个人做的,都是当下的最佳选择,是基于他当下的精力、认知、需求、经验等资源的最佳选择。

切换为这样的假设,我们会更耐心地辅导和支持下属,会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下属,也会能体会下属行为背后的正向意图。而当我们能够信任下属,彼此的合作才能真正开始,也会惊奇发现下属并不似我们想象的那般“弱小”。正如一位朋友叙述的:”以前我总是怕下属做不好,会事无巨细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后来我们需要开展一项新工作,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干脆对他们说——‘你们放手去做吧,过程中如果有不确定的,就来找我讨论’。“出乎意料,这项工作完成得很好。


03/旧设定:“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新设定:“差异是学习的机会”

这个新旧设定的差异在于,管理者是否足够客观?

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我早就和你说过!”小时候父母说,上学时老师说,结婚后爱人说,工作后前辈说。我们当了父母和主管后,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和下属说。

这句话看似苦头婆心,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们非常讨厌差异,当差异出现后,就很想证明“我是对的,而你是错的。”

组织心理学家罗杰·施瓦茨在《高效领导,聪明团队》这本书里,把“我对你错”这个设定称为单边控制模式。而大多数人面对差异或冲突时,都会陷入这一模式。(单边控制模式的其他假设还包括:①我了解事情的全貌,你不了解。②我的动机非常善良,你不一定。③我肯定不是问题的始作俑者。)

“我对你错”这个设定简直根深蒂固,这归因于人类时时刻刻在推断和演绎的大脑。哈佛商学院名誉教授克里斯·阿吉里斯有个“推断阶梯”理论:它将人的思考过程分为七个阶梯,分别为「观察」、「选择数据」、「赋予意义」、「假设」、「作出结论」、「调整看法」、「作出行动」。

七个阶梯的完成过程很迅速,快到我们丝毫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一瞬间根据选择的部分信息,进行了推断并采取了行动。


在“推断阶梯”支配下,我们看到部分信息和片段的瞬间,就会把自己的揣测加上去。

我上周和下属在企业微信上聊一个项目,对方总说谁谁谁难搞,并发了几个“摊手微笑”的表情包。我顿时很火,并在心里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个家伙“喜欢推卸责任、缺乏担当“。

事实是她发了三次这个表情包,但在那一瞬间,我加入了强烈的情感,并得出一个判断:这家伙喜欢推卸责任、缺乏担当。

这个情绪出来,推断得出后,我也不知不觉忘了原本“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目标,逐渐“较上劲”,把“证明我对你错”、“我要说服你”作为目标了。

试想,在这种氛围中,对方感受到的是什么?是问责和质疑;对方会怎么做?会启动防御机制,甚至也跟着“较上劲”;沟通的结果如何?是两个笔直竖立的、无法走到一起的推断阶梯。

这样的沟通当然无效,无益于目标达成。

管理者需要先斩断自己的“推断阶梯”,用好奇的心态看待差异、将差异视为学习的机会。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我们要能觉察“推断阶梯”正在作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在觉察中学会“暂停”——把想说的话再想想,想想这个表达是为了“证明我对你错”而表达,还是“了解信息、解决问题”而表达。

学会觉察和暂停,我们便拥有了缓冲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力,还能慢慢从差异中,看到自己的盲区,获得新的生长。


04/旧设定:“就事论事就够了”

新设定:“事的障碍,往往是人”

这个新旧设定的差异在于,管理者是否真正关心人。

前面强调了客观,但我们有时会单薄地理解“客观”,把自己变成了硬邦邦的逻辑达人和理性机器——觉得只要“就事论事”,把事掰扯清楚就够了。

之前我的一位同事同时负责两个很有挑战的项目,一天我碰到了她晚上11点多还在加班。我拍了拍她的肩膀,看到她一遍遍机械地核对着电脑中的表格,眼睛里充满血丝,整个人好像很紧张。

离开办公室时,我给她的老板(也是我的老板)发了微信,提醒对方多关注这位同事的精神状态。我们直男老板的回复是——“让她先熬过去再说。”

在一次三人都在的饭桌上,我聊到了这件事,这位同事略带埋怨地说:“熬过去了我也没见他来安慰,你不提我都不知道这事!”

我们的老板讪笑。

我们内部氛围特别好,所以才能一起调侃这件事,我才能把它写出来。但即使在这样平等坦诚的氛围中,我们也羞于“关注人”:

你看,“关注人”需要在“完成事”后进行;而通常“事完成了”,就没那么有必要再关注人了。

我们会有“就事论事就够了”这个设定,是因为打小就生长在目标导向的环境中,对自己“内在的感受和需求”浑然不知,也自然无法共情到别人的“内在感受和需求”。因为对“人”不熟悉,我们便把视线聚焦于事。甚至当下属试图袒露他的内在时,我们还会慌张地回避——不痛不痒地说一句“你辛苦了”,再快速把话题引到事上去。

管理者一定要更新“就事论事就够了”这个设定,因为完成绩效的障碍,通常不在于事,而在于做事的人。

将教练技术引入企业管理界的添·高威,有一个知名的公式是“绩效=潜能-干扰”。这个公式背后的设定是,员工拥有足够的潜能完成工作,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获得成长。所以,管理者并不总需要指导下属事情该怎么做,而应该找到其内心的“干扰”,帮助排除这些干扰。

找到干扰“人”的因素,就找到了解决“事”的钥匙。

A提拔了B为二级主管,发现B似乎不会对下属提出明确要求。下属犯错误了,也总迂回地处理。

通过深入对话,A发现B的干扰是:

1. B担心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足够好,提出的反馈可能不对。

2. B担心自己提负面反馈时,同事会觉得他在“拿领导架子”。

3. B不知道怎样进行负面反馈,才可以即改善结果,又不影响关系。

A看到了B的干扰,一方面来自“意愿”,而这个障碍本质其实是他自己对“管理是权力还是责任”的认知;另一方面来自“能力”,他需要掌握负面反馈的方法。

所以,A先和B探讨了“管理究竟是权力还是责任”,就“管理动作是你的责任和本职工作,并非展示权威”达成一致认知;还向B分享了负面反馈的方法,并一起模拟练习,鼓励B付诸实践。

从“这个人不行”的设定到“善意地相信他人”,从“我对你错”的设定到“超越对错的客观”,从“就事论事就够了”的设定到“真正关注人”,实现“我”到“我们”飞跃的三个关键词是:相信、客观、关注人

这三个关键词,犹如互相作用、循环运作的飞轮,帮助我们和团队节奏越来越一致,从而建立真正的“互赖”关系,取得更好的绩效。

这样良性的人际关系,也会让我们和团队,获得更幸福的工作体验。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放下那个紧张又疲惫的自我,幸福地感叹:“有团队可以依赖的感觉,真好!”


9月9日

这个直播间

我们约了4位大咖

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

组织、人才、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咨询热线 400-629-6868

扫码了解更多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

扫码了解更多

上一篇 文章
《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盖雅多措并举护航数据安全!
9月1日,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简称:《数据安全法》)正式施...
盖雅工场再度荣登36氪「WISE+2021企服金榜」,斩获「数字化创新标杆奖」
近日,以「企服新浪潮」为主题的36氪WISE 2021企业服务生态峰会在上海举办,会上正式发布了「W...
相关推荐文章

零工经济茶饮业内卷破局,从人力管理入手

人效企业如何真正做到将本增效? 4大案例为你支招

零工经济灵活用工纳税新规出台,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盖雅工场
劳动力管理系统
我们始终关注劳动力管理领域,时刻为您创造劳动力管理价值
体验DEMO演示

产品推荐

智能排班
算法云实现多种优化目标,数据洞察助力企业转型决策,开箱即用
了解详情
实时考勤
数据实时准确,异常自动校验,让复杂考勤变得更简单、更省钱
了解详情
精益工时
精确追踪工时控制劳动力成本,打开工厂绩效的黑盒子,透明可视
了解详情
销售绩效
优化销售队伍的指标和奖金管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了解详情
劳动力分析
实时可视化劳动力数据看板,多维度交叉数据分析,打破数据孤岛
了解详情
人事薪资
重塑混合劳动力队伍的数字化员工体验,助力敏捷强韧组织
了解详情
SAP SuccessFactors
涵盖核心人事信息、排班考勤薪资、员工自助全流程,全新云端体验
了解详情